
寂寞右外野
不過,反正楊牧沒有打過大聯盟,儘可在右外野嚼他寂寞的青草梗。等而下之者,就是我。
現場》照片重量是跟著歷史的,捕捉貼近作家生命本質的光輝 ft.攝影師陳建仲
由《聯合文學》與桃園市立圖書館聯合舉辦的週末文學沙龍「鏡頭的盡頭—文學對照集」,邀請不同世代的藝文攝影師進行作品回顧,分享多年來以攝影之眼為台灣文學人物造像,訴說在觀景窗下的作家故事。第3場活動邀請到攝影師陳建仲,Openbook閱讀誌特別整理講座菁華,與讀者共享。

不要煩我!讀楊牧〈水之湄〉
018 讀詩 楊牧〈水之湄〉 作為第一本詩集的同題作品,楊牧18歲寫就的〈水之湄〉實為重要之作。我們在詩中看見一個鄉間少年的傲氣與天真,亦預示了一成熟詩人的執著與自信,甚至更展現了獨處的樂趣。「水之湄」出自《詩經.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之湄」,但不知道典故來源也不影響理解。

讀評論楊牧文章有感
再度走出孤獨向人群我已預知未來某個不確定時刻終將再度回首凝視自己重複生命的折返跑 一直困惑的不正是個人與社會間的出入無據、進退兩難?或許正是這種無法斷裂的連結我們才有可能感覺 活著 所讀文章連結
反正老了……讀 Yeats "After Long Silence”
011 讀詩 葉慈〈 長時間沉默以後〉 葉芝(W. B. Yeats,1865–1939),愛爾蘭詩人,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葉芝詩歌一直受到漢語詩壇高度關注,早年,袁可嘉、卞之琳、穆旦(查良錚)等詩人均曾有過選譯。其後,裘小龍、楊牧、傅浩等亦分別各有比較完整的譯本面世。

楊牧先生逝世,讓我憶起一段往事
台灣詩人楊牧先生3月13日於台北病逝,享年 79 歲。楊先生1964年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他與我在校時間相隔20載,在兩個時空之間,現實中我們沒有任何交錯,但在時空落差之餘,卻又感覺有些親近、好像走在他的影子後面,找到我人生中某些難忘的段落。

詩人已走,楊牧談創作
楊牧:「這些是所有我思索過的,所有關於一首詩自無到有的過程,以及其中一切連帶的問題。」抱歉,用了這樣俗氣的標題,但首先我必須把你吸引進來。以功利眼光來看,楊牧是一位成功的詩人,也是少數被上天溫柔善待的詩人。戰亂的煙硝停熄於他懵懂的幼年時期,六歲上學之後一路平順,東海大學畢業赴美國愛荷華求學,年輕即獲得文藝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