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影評:Chungking Express《重慶森林》
剛接到通知,「邁向 6 月 5 日」[1] 晚上包場看電影活動,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被勒令取消。民間拍出好電影《尚未完場》「說好香港故事」,我亦略盡綿力自掏腰包推動康民活動,結果有關當局卻連市民最基本行動自由都打壓,非得讓人記著「邁向 6 月 5 日」是個特別的日子,向全世界宣告香港真的十分自由(滿分一百)。

六四34周年香港现场:聚光灯下抓人、黑暗中响起《血染的风采》
六四当日,5000余名警察布控维园至铜锣湾一带,共有23人被警方以“涉嫌破坏社会安宁”带走。即使在高压下,香港市民仍然用各种方式进行他们的悼念,默默维系着持续了34年的传统。而在维园里面,由政府间接支持的26个省级同乡会占据场地,联合举办“家乡市集嘉年华”,以“乡情聚香江,迈向新征程”为主题,“庆祝香港回归26周年”……

夏天了,脫掉口罩吧
現在戴口罩是為了什麼?
【專訪《燈火闌珊》導演曾憲寧 ─── 當越是失去,我們越要創造】
頭上的霓虹被拆去,相依多年的枕邊人離世,女兒出走他鄉 ……《燈火闌珊》是一個關於「失去」的故事。美香(張艾嘉飾)做的燈牌亦僅閃耀一夜,天亮後也難逃宿命。幾代人的回憶頃刻可毀,彷彿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我真的沒有辦法,阻止你拆了我的東西……但其實你也阻止不了我繼續做。」

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有丧家之犬的感觉
我第一次和我爸妈说出我打算回国的决定时,还是在今年三月份,在朋友圈到处春暖花开的时节,纽约的冬天却还没过去。根据往年的经验,这里最后一场雪暴往往会在三月底和四月初的时候降临,接连来几番温差达二十度的波动,才会突然热起来。所以那个时候我总有种熬不出头的感觉。
來寫你的第一封信吧!給所有有心做點甚麼的朋友
期望大家看完後都有信心和動力提筆寫信,因為對牆內的朋友而言,信是跟外界的寶貴連繫,苦悶日子的精神慰藉,接觸不同範疇知識和經歷的鑰匙。
《自閉症及智障給我的生命轉化》
個人作為全職母親就女兒被評為自閉症在十年間所經歷的各個階段所得到的啓發🥰
上班途中去西貢喝喝酒
然後,我們去了一間沙灘旁的酒吧,手捧著啤酒,看著海上的划艇健兒,沙上追逐的小狗,當然,還有身形苗條的鬼妹,對不起,鬼妹沒拍照。

港島出發,西貢抵達——UNESCO世界地質公園遊記
「與中環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旺角的雨夜霓虹賽博朋克完全不同,西貢的街景,是村屋獨棟小樓旁,沿路彩旗飄飄,迎風招展,隸屬於新界獨有的鄉野風情,共同構成香港的迷人千面。」

去你的香港中央圖書館
近日多家媒體報導,香港公共圖書館下架大量書籍報章。除了歷史上所有《蘋果日報》被下架乃人所共知(法理基礎則是沒有人知),傳媒整理出來的下架書還包括黎智英、司徒華、尊子、區家麟、戴耀廷、吳靄儀、鄺俊宇等多人的著作,而且不見得都牽涉政見,更包括遊記、金庸評論甚至愛情小說。

掃墓夜(節日 / 靈異)
走了四十五分鐘山路,父子二人終於來到雜草叢生的山墳前。父親清理周邊雜草和垃圾,兒子從背囊掏出香燭祭品和小型化寶爐,整齊排列在墳前。漆黑一片的山頭上,小小火光顯得尤其耀眼。父子神情被忽明忽暗的火光照得柔和又詭異,輪廓鮮明又模糊。
三碗細牛腩麵點播:城市民歌系列《麥理浩徑》
透過歌曲回顧香港歷史
香港・天邊十朵雲
不知我是純粹無法被激,還是患了蒙人鞭打才得產出之病,先前在還是神秘的角落一文中與@張蘊之抬槓,誇口要拿出香港的神秘角落,啊~水~潑落地~潑落地~歹收回~。啊對,還有@睡包yw,我來了。「這就是我想妳的日子。把它全送給妳!」看到端傳媒的這篇文章,不知怎地想起電影《心動》中金...

話題》劇場震怒之日——讀《5月35日》
本文為詩人、電影及劇場編導鴻鴻為新書《五月三十五日:創作.記憶.抗爭》撰寫的推薦序。此書收錄香港前非牟利註冊藝術劇團「六四舞台」最後在香港公開演出的同名劇本,及其創作歷程與相關評論。劇作家莊梅岩寫出了荒謬中的日常真實,觀眾得見劇中兩位老人一步一步邁向衰病和死亡,與日益逼近的失憶、失智抗爭。在2019以降香港的全民抗爭氛圍下,有面對各式政治打壓的頑抗,既有八九年之痛,也有香港人當下的痛。

01/02/2023 黃耀明「邊走邊唱」台北場觀後
2023/01/02 黃耀明 「邊走邊唱」台北場第二日。許是前一天已經把壓抑太久的一古腦釋放了,哭夠了,這一天的明哥游刃有餘,很鬆很穩。雖然他說昨天「玩得太瘋」嗓子有點累,時不時要喝個水清個喉,但他唱得好極了,絲毫不減盛世風華。這場演出除了歌詞字幕,完全沒有投影視訊。

誰的失敗?讀李怡《失敗者回憶錄》
與其說這是李怡個人經歷的失敗,不如說,他恰恰如鏡子一般,折射了整個二十世紀,前半葉全球社會主義實驗的興起與失敗,後半葉新自由主義一統天下,而後帶來新的分崩離析、危機四伏。如尼采所言,他讓自己實踐在這些思潮之中,活出時代的矛盾。

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西貢
本文為「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的最新一篇。顧名思義,這個寫作計劃的目的是要走遍全香港的每一條公共屋邨。計劃介紹和相關文章的目錄可以看這兒。走西貢區,其實主要是走將軍澳,另加兩條位於西貢市附近的屋邨。將軍澳在香港的城市研究中過去常常被視為沉悶的睡房社區,不是「天橋搭天搭」就是「商場駁商場」。
香港「美食天堂」的海市蜃樓(下):邊陲城市的生與死 02|投稿 #20
前文講述香港糧食供應從自給自足,到後來慢慢依賴中國供應,今天讓我們接續前文,繼續討論。

極權之下,我們的恐懼、抵抗與愛
一、極權並非他者 6月30日深夜11點,跟很多人一樣,我在電腦上一行一行讀完了港版《國安法》全文。一邊讀,一邊在腦中翻譯那些強硬又模糊的詞句——彷彿回到以前當記者做中國報導的日子,強烈的時空錯亂感之餘,心中的荒謬與荒涼,難以言表。15年前,我剛到香港,做記者寫中國報導。

重慶大廈的最美麗一刻
香港尖沙嘴有一楝大廈叫「重慶大廈」,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把這裡拍攝成罪案溫牀,中文大學的人類學家麥高登寫了一本巨著《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重慶大廈》談的是在一個細小的樓宇中,住了多種族的人士,經營各種生意。但本地人路經這裡,除了入去大堂光顧兌換店,或上樓吃咖喱,未必了解這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