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
76 人追踪
222 篇文章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繼《給十九歲的我》後: 紀錄片工作者討論會紀錄(節錄)

《給十九歲的我》上映後掀起風波,背後其實留下諸多重要思考,當中以紀錄片拍攝倫理為主,而紀錄片的議題未見有更多後續討論。有見電影評論學會回顧書《香港電影 2022》收錄此討論會紀錄,故此轉載不求爭議,僅望引起有長遠文藝價值的討論,社會與文化界能以更多元開放理性的方式討論,令香港紀錄片有更健康的發展。

FilmBurns 電影薪火

【HKIFF48】論陳果電影的獨特風味,從不為人知的短片說起

香港導演——特別是在八、九十年代冒起的那一批——當頭一兩部作品打響名堂,在業界站穩陣腳之後,通常都只會一直專注於創作劇情長片,很少會有中短篇幅的影片作品。原因大概是以往影片項目的種類相對較少,除了商業長片外其實不多其他開拍的選擇,二則是從長片導演變成短片導演,也可能會有人覺得是「降格」了,是混得不好才要拍短片。比起其他同輩導演,陳果可說是例外地多有非長片幅度的創作。

呂嘉俊

呂嘉俊:重看港產片「金玉滿堂」,誰信 30 年不變

「喜劇,是悲劇加上時間。」換個說法,悲劇是喜劇加上時間,原來都一樣。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悼David Bordwell】大衛博維爾的香港緣

他自承從小便是個御宅族,發現香港電影始自七十年代的功夫片(《天下第一拳》和《精武門》),就像不少西方的港片粉絲一樣,他甚至把部分搬到課堂上放映。在電影院和電影雜誌等正常渠道得不到滿足,便訂閱影迷雜誌及搜羅錄影帶和鐳射影碟,來惡補港片的知識。所以他是小影迷和大教授兩重身份集於一身,但既沒墮進粉絲的宗教狂熱,也不像一般學者般冷眼旁觀研究對象,而是保持清醒的一份發自心底的愛。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如何填寫輕盈的失敗?——《填詞撚》影評

都會有這樣的時刻吧,想起或說起自己曾經的付出,眼裡不知不覺有洞,委屈與不甘從洞裡慢慢滲出來。但裡面有時有光。看電影《填詞撚》時我流了一些淚,也想起一些光。光影躍動。最後留在臉上,一個輕盈的笑。輕盈很難,尤其談及失敗。近年香港觸及失敗的電影很多,無論是個人抑或體制的失敗,從屏幕上碩大地壓下,傷口貼著觀眾的眼,陰霾時常模糊了呼吸。而《填詞撚》是你不需要胸口沈悶,就可以看完的電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逝世

鑽研並深愛港產片,曾出版《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一書的電影史學家大衞‧博維爾(David Bordwell)於2月29日逝世,享壽76歲。其任職的美國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傳播藝術學系昨日(3月1日)公布消息,指 Bordwell 經歷長期患病,於周四離世。

陳牛

《周處除三害》:阮經天不是周處

這部電影雖然表現了台灣社會的一些荒謬現象,或涉獵了台灣人所關注的一些議題,如黑幫猖獗、警察無能、廢除死刑……但這些其實都只是背景的點綴,而非主題。我不介意說自己年少時也喜歡過《江湖》甚至覺得《阿嫂》也不錯,現在我也願意相信黃精甫只是想講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對,就這麼老土,一如十幾年前的黃精甫。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從今以後》揚威柏林影展奪泰迪熊獎 導演楊矅愷:「期望可為香港LGBTQ社群帶來改變」

香港電影揚威柏林影展!由楊矅愷執導、區嘉雯與李琳琳主演的新作《從今以後》,早前於柏林影展進行世界首映,今日(24日)更傳來喜訊,在柏林勇奪被譽為「同志電影獎項最高殊榮」的泰迪熊獎,成為繼1998年關錦鵬執導的《愈快樂愈墮落》後,第二部獲此殊榮的香港電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我的電影如林振強的歌詞,帶有一份少少戇居的愛——訪《飯戲攻心2》導演陳詠燊

承繼上集傳統,陳詠燊同樣為《飯戲2》的主題曲親自填詞。他的電影裡充斥著廣東話情歌,問他是否憑歌向這個城市寄意,他自言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然喜歡香港,卻又笑道「不要問我到底喜歡香港甚麼。正如有天你的伴侶問你:你鍾意我啲咩?你答到就死梗了。喜歡一個人不問原因,即使那個人變了你也依然會喜歡,所以都是一份戇居的愛吧。」

FilmBurns 電影薪火

《金手指》:重劇情輕角色

看畢《金手指》後,上網翻查資料,才知道故事是以知名金融騙局「佳寧案」為藍本。案中主腦以光怪離陸的手段騙財,疑似指使數宗謀殺案,屢次賄賂官員,甚至是坐牢僅年半便全身而退等情節,原來真有其事,通通沒有誇大。案情如此曲折離奇,單看文字描述經已嘖嘖稱奇,理應很適合拍成電影,對吧?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一九四九年黃飛鴻電影首映〉

《黃飛鴻傳》上集於新中國成立後七天,即一九四九年十月八日上映,成為該年香港四大賣座粵語片之一。黃飛鴻電影的賣點在哪裏?除了黃飛鴻本身事蹟吸引外,演員陣容也有關係。導演胡鵬邀得關德興飾演黃飛鴻,曹達華飾演黃飛鴻愛徒梁寬,另外監製溫伯陵建議由第一屆香港小姐冠軍李蘭(一九二三年出生,原名梁淑真)飾演女主角,因為她在外埠有一定知名度。

在Indo的Me

有時看戲 : 《年少日記》

而我最喜歡《年少日記》的地方,是它並非只在說一個慘劇,電影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和解,和自己的過去和解 ; 當然和解了也未必代表一切能推倒重來,無法修補的地方 (例如爸子關係),電影告訴你 「it’s ok」,盡了力舒服就好。雖然觀眾情緒一般會被可憐的哥哥拉進了深谷,但其實主角和他學生的結局,其實是挺積極正面的,我相信這也是是電影真正想帶出的力量。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2023・回顧】掌握文青流量密碼!虛詞年度十大文章 & 編輯部精選

身處2023年的繽紛香港,虛詞平台沒有尖沙咀燒賣,也沒有廟街牛雜,但我們都明白到,Hardsell之前,必先有好的內容,才能吸引流量。虛詞好文不斷,今年戰況依然激烈,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最後出爐的十篇上弦佳作中,粵語流行曲及港產片繼續稱霸,佔領榜單中的六位,另外文藝界的快報,亦成功引起讀者關注。除此以外,編輯部也另有心水推薦,望能年終前海底撈月,為好文拉票爭取流量!

FilmBurns 電影薪火

《窄路微塵》:窄路調頭

《窄路微塵》是疫情下兩個小人物相知相遇的故事,兩位小人物在疫情陰霾下,活像窄路上的微塵,雖然不起眼,卻彼此珍惜。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新生代的出走與反抗: 論2022年香港電影

上一代與下一代在價值觀、文化傳承或權力上的不對等,不只造成代溝,更往往引發下一代的出走、反抗,甚至是仇恨。2022 年的香港電影脈絡中,處處可見這種對立——於家庭是父母與兒女,於學校是師長與學生,於電影拍攝現場是拍攝者與被拍攝對象,於社會是當權者與受規範的人民。

FoxCabin

《白日之下》的希望與絕望

誰知道在什麼時刻,多少人的選擇扭在一起,才能締造改變;但讓社會性問題隱蔽成個別事件,大家就只能單打獨鬥,孤立無援,社會無公共善(common good)和公共利益可追。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年少日記》的有俊和有他的《4891》

「年少日記」時段有一點我很在意,就是鏡子。鏡頭裡面鄭Sir經常出入鏡面,這讓我想到2000年的電影《鎗王》——很多電影都有鏡,但我還是先想到這部——洛楓在《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指出,張國榮飾演的彭奕行,「對著鏡子,企圖自我處決」——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由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開始,上文未有提到遺書,因為遺書必需與「年少」合併討論才有意義。當鄭有俊希望查出誰寫遺書時,有一幕課室場景是很震撼的。鄭有俊站在課室面向學生,鏡頭不斷轉換到不同學生的臉容上,有的憂愁,有的面無表情,有的不知所措,同時由學生讀出遺書內容,看來每位學生都有自殺的可能!這些學生不是「少年」嗎?為何都不甚快樂呢?

FilmBurns 電影薪火

《白日之下》:被忽視的制度暴力

好話說在前頭:我喜歡《白日之下》,這是一套必須拍出來的電影。欽佩創作者的努力,將眾多新聞事件糅雜在一起,卻鮮見堆砌或不自然的痕跡,演員整體表現也極好。最難得的是,電影真誠地關心這個議題,以及當中牽涉的所有人物,院友角色個個有血有肉,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而不是僅為服務劇情的工具人。劇本謙卑地貼近角色的視角,感受他 / 她感知的世界。

TC's Choice

電影 - 年少日記

「我不是甚麼重要的人。」究竟我們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大人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