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獨立與政治力介入之爭,日本學術會議與政府的修法攻防戰
被譽為「學者的國會」的日本學術會議,在本週使出「最後一張王牌」正式勸告日本政府暫緩提出《日本學術會議法》修正案,負責這項法案的經濟再生大臣後藤茂之隨後表明,不會趕在這個會期修法。讓日本學界 vs. 政府的對立局面,終於有了轉圜餘地。這段時間,日本政界與學界之間,到底出了什麼事?

不看可以先收藏✨|2022年最受歡迎文章(上)
2022年,含投稿我們共產出70多篇文章,在FB、Matters和Patreon等平台都留下大量閱讀數據,今次我們依照「FB文章觸及率」和「文章連結數擊數」,各篩選出十篇文章供大家重溫。基於篇幅考量,分上下兩篇。排名不分先後,並「粗略」依照文化/哲學、政治/社會、歷史等分為三類,...

20-研究設計與創業規劃
對我來說,創業就是作研究。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研究亦如是。我跟碩士班一般生與在職生這麼分享著。研究就是選一個你有興趣、能有所貢獻的主題,然後鑽入那個世界,好好探詢,建立這個領域屬於自己的體系。跟創業,是一樣的。

學術誤區:要不要讀研究所?要不要改讀其他的研究所?
最近接觸到大學裡不同年級的學弟妹。不約而同聽到他們提到類似的問題:要不要繼續讀研究所?要不要換讀其他科系的研究所?畢竟我個人是個跨校又跨學科的博士級浪人(我的名刀正宗呢?),或許我可以分享一些個人的觀察與經歷,提供給想就讀研究所的同學參考一下。

教授休假當起科學智慧農夫
什麼叫「教授休假」?這是源自於美國哈佛大學,於1880年首先提供「教授休假」,提供每七年一次的教授休假條件,是為鼓勵學者遠離教學工作去做研究。

【新手學習】Game-Fi 是在侮辱遊戲業界,抑或是未來趨勢?
本熊知道有不少人看到這個字眼時,就已經想要離開,因為大多數人印象中的 Game-Fi 就是沉悶、糟糕又難用,成品像極以前技術未完善時的遊戲時代產物。為什麼人們對 Game-Fi 產生反感呢?遊戲開發商的實際行動又如何顯示出他們的立場呢?本文將會簡單地概括人性如何影響 Game-Fi 的發展。

學術誤區:找個指導教授
日前聽到一個讀研究所的孩子說:「學長跟我說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你願意跟隨一輩子的老師!」、「所以,我找到了某某老師,這就是我要一輩子追隨的人!」 媽啊,這番話聽得我又尷尬又緊張。我當下其實非常想反問他:沒了老師,你就做不了研究了嗎???再者,這番話讓人尷尬的是,我還以為是求婚宣言!

柏拉圖說,他很煩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流行的:「柏拉圖説過……」「大哲學家柏拉圖説過……」的句式,後面套著的十有八九是十幾年前的情感網站才會出現的雞湯文。

對話唐淩:社會學與藝術|圍爐·HKU
在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的當下,願這些微小的堅持和真誠一直都在。

回顧很卡的文獻
穿插著不少文獻引註...對我而言著實容易霧裡看花,一不小心就迷路呀! 不過,屏除部分令人挫折沮喪的環節,整體而言蠻喜歡「熱切知識生產」的那個自己~(即使現在還是不成熟的那種)能夠安然地處在電腦前不斷嘗試分類、重組、混搭各種資訊和知識,某程度其實算有趣!希望最終能掌握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因應其中那些困難的狀況 ~"~

讀《首爾大學一開課就秒殺的邏輯寫作課》的反作用力:偶爾來一場漫無目的的書寫
來自學術圈的嚴謹與打磨——不求一蹴可幾,幾盡千錘百鍊,如斯而已。

逃往書店的研究生焦慮
學術作為一條不斷產生沖積扇的長河,我們這些半路上船的人必得先劃定一個自己要研究的範圍、這個範圍哪些人「栽種」過類似的「作物」,那我要種的東西與這些前人有哪些同、哪些異?半路上船的我,到底能為這條河帶來什麼貢獻?這些都得先寫出來,再開始沖積那帶有我汗水、淚水、血水的那一丁點方寸土地。寫自己的文章,可以是一個思緒清晰但本質上熱情的感性演說者;寫論文時,我基本上90+%得是個客觀理性的科學家。

爐子內外 | 「有時,我希望康奈爾沒有錄取你」
三個溫州人,跨越三大洲的名校。

獨家:畫面出爐! 倫敦大學沒有蔡英文博士論文編號
林環牆在記者會上指出,倫敦政經學院的博士論文一向是按照畢業年份編列序號,號碼依序連接,其中沒有缺號,也沒有重號。每一本論文都有自己的編號。但是蔡英文的論文卻沒有自己的編號,證明蔡英文的論文根本不是倫敦政經學院承認的合格博士論文。如今,倫敦大學圖書館的資料庫畫面公布,證實了林環牆的說法。

研究中國變得越來越危險?學者們如此是說
一篇2020年發表於《中國季刊》的文章,就嘗試通過對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進行調查,回答這一問題

周軼君:我所認識的劍橋精神
2014-05-07*如果說「北大不應該成為第二個劍橋哈佛」,那麼首先應該弄清楚什麼是劍橋哈佛。我願意談談研究生時期認識的劍橋精神。

Chaos日常隨筆|哲學啊。
因疲倦躺上床不久,忽然想起什麼事情還沒做,原來是我還沒將早已寫好許久的文章按下發布,順便補上幾句突發奇想的感慨。這個禮拜的生活有些爆炸,兩份兼職工作、研究所課業,下禮拜輪到為導讀那本難以整理出系統性論述的尼采著作。這篇短文是我送對哲學的表白,因此是構成我最重要的日常隨筆,而非哲學思考。

我想變成三歲小孩一天
這應該是所有兒童心理學研究員的夢想啊

生活趣聞|論文關鍵
紀錄那段已經過去的,論文苦日子裡垃圾話。

開始做學術研究的七件事
推特上有人轉載了日本慶應大學物理情報工學系的渡邊宙志教授寫的研究所指南:「開始進行研究前的七件事」。雖然跟我研讀的領域相當不同(我個人是文組),但是寫得太好了!讓人忍不住覺得:我居然到了快畢業才知道這種事!所以趕快翻譯上來分享一下。但願不會讓更多人的研究生生涯留下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