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薑糖髮色小男孩的加減乘除 ~ 下篇
人生不是數學題,所有的加減乘除只是符號,無法完美的總結所有的喜怒哀樂。 - 艾德 希蘭 (Ed Sheeren) ** The Sum Of It All / Disney+ 紀錄片 / 四集總片長兩小時 , 愛 (Love)、失去 (Loss)、專注 (Focus) 和 釋放 (Release) **也有新專輯發布的含意。

海是愛著妳
導演英娜布洛基納以獨特的紀錄片概念,藉由年齡介於10歲到83歲之間的主角們,呈現女性在所有年齡層及人生階段的海洋生活的形象,以及她們對海洋的熱愛,如何形塑她們的生活並賦予超越社會框架的意義。

薑糖髮色小男孩的加減乘除 ~ 上篇
人生不是數學題,所有的加減乘除只是符號,無法完美的總結所有的喜怒哀樂。 - 艾德 希蘭 (Ed Sheeren) ** The Sum Of It All / Disney+ 紀錄片 / 四集總片長兩小時 , 愛 (Love)、失去 (Loss)、專注 (Focus) 和 釋放 (Release) **也有新專輯發布的含意。

自火裡來,在尖銳的邊界上舞動:專訪《還有一些樹》、《菠蘿蜜》導演廖克發
2019年金馬獎以《還有一些樹》入圍最佳紀錄片,同時也以《菠蘿蜜》入選金馬影展的導演廖克發,是個健談的人。Giloo紀實影音特別對他進行專訪。訪談過程中,他不時提到自己對於民族及包容性的看法,顯然,這一直是長期在族群界線上移動的他,在心裡醞釀並思索已久的問題。以下為訪談內容的整理。

我們怎麼選紀錄片?怎麼評?專訪2019台北電影節蘇逸華、劉乃華
作為台灣重要影展之一的台北電影節,向來是影迷們每年6、7月間的盛事。雖然以劇情片為主流的綜合性影展裡,紀錄片常被淹沒成為無足輕重的配角,然而北影近年來對紀錄片開始關注,特別是針對那些形式、題材特殊的作品,不僅於2017年介紹了尤里・安卡拉尼(Yuri Ancarani)這位風格介於紀實跟虛構間的創作者,也從去年開始設立「異境真實」單元。

2019台北電影節觀摩單元紀錄片:多元開展的真實稜鏡
在台北電影節這樣的綜合性影展中,紀錄片常是被眼花撩亂的觀眾所忽略的對象,然而紀錄片的存在,往往能為以劇情片為主的影展帶來嶄新視野與氣息。2019年台北電影節的觀摩影片,紀錄片雖數量不多,仍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傑出作品。除了從去年開始創設的「異境真實」單元,特別將形式、題材特殊的紀錄片納入外,在其他幾個單元亦有少數紀錄片的蹤影。

2019台北電影獎入圍紀錄片:與人及事物的核心相遇
設置在台北電影節之下的台北電影獎,一直是提攜、鼓勵台灣電影創作者的重要獎項。除了每屆都會評選出的最佳紀錄片之外,在最大獎「百萬首獎」的競爭中,紀錄片也經常掄元,曾經在2010-2014年間連續五年拿下大獎,顯現紀錄片在台灣電影創作中的豐沛活力。今年雖然因賽制改變,入圍名單從以往的10部改為5部,然而從這5部作品中,我們依然可以窺見台灣紀錄片在題材與形式上探索的企圖。

與陳彬彬的早餐時間:談談《星國戀》
2019年2月,陳彬彬導演因《星國戀》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烏鬼」放映之故,特地來到台灣一趟,Giloo趁此與她相約了一次早餐專訪。一派和氣的陳彬彬思路清晰,言談間不時流露出機靈俏皮的眼神。對於《星國戀》,她與我們分享許多過程中的細節,也談到她對台灣紀錄片的觀感,以及對紀錄片本身的看法。

近期閱讀的剪接書籍《編劇的藝術》《雕刻時光》《比較詩學》《剪故事》
「在對生活的直接觀察中,電影誕生了--依我所見,這正是電影之詩的真正道路,因為就電影意象的本質而言,它就是對時間之流中的各種現象的觀察。」—《雕刻時光》
Nan Goldin《所有的美麗與血淚》
美國著名攝影師南.高丁Nan Goldin (b.1953) 的最新紀錄片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2022)不但談及她的創作,更重要的是講述她怎樣用四年時間跟藝術界大金Sackler family對抗。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頒給《給十九歲的我》
香港真正淪陷,是在人心。

《矿民、马夫、尘肺病》:一种粗砺的真实
写于2020年4月2日的记录,2023年4月13日被官方删除,在此作为备份

《殺人一舉》:「暴力」應該如何被觀看?
「創傷」的發生並不只是在過往,也發生在這個「過往」是如何被呈現的時候。約書華的紀錄片《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與其說是在講述印尼九三O政變大屠殺的歷史問題,不如說是在思考這段歷史是如何被「呈現」的問題。這種手法於是讓《殺⼈⼀舉》的拍攝不只顛覆了人們⼀般對紀錄片的印象,也改變了影像和觀看者之間的關係。

全心全意愛你/吳晟《他還年輕》
929那張有著撞球封面的CD還躺在我的書架裡。但我的書架上卻沒有一本吳晟的詩集。是應該買本吳晟的詩來讀讀,他為這個島嶼寫下的詩作。

從提問到對話—《日常對話》影評、觀後感
撰文:陳紹平 (撰寫於2022/8/29) 在觀賞《日常對話》的時候,我注意到許多埋藏影像中的細節,但比起「精細安排」、更像是靠真誠和情感堆疊出來細緻紋理。《日常對話》海報,擷取自網路片名雖為《日常對話》,但對導演和母親來說共同在餐桌上對話卻並非他們的日常,這本該是所有家庭的生活常態,卻成為關係疏離的直接體現。

話題》小說家的非虛構分身:張亦絢談紀錄片《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
「本來大家以為會當歌手、大學時常爛醉、駐巴黎時工作的報社還倒閉——馬奎斯怎麼變成馬奎斯的?」今天(3月6日)是拉美文學代表人物,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96歲冥誕。邀請大家一同回顧作家張亦絢如何從紀錄片《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談這位文學巨擘。

影评|《女书》的现实:女性的血泪可以被观赏,却并不需要被看懂
近期,日本知名女权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对谈三位北大女性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地讨论,其中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是,三位已婚的北大女性询问上野千鹤子:“(你成为女权主义者/拒绝婚姻)缘起是你被男性伤害过吗?”。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针对女权主义的讨论带动了巨大的流量,也在事后被曝出整个事件其实与商业营销有关。同样的是,女书作为一门女性在古代儒家男权迫害下秘密发明用以沟通、记录的语言,也难逃被资本消费的命运。

地球正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卻已無動於衷
近年不少紀錄片告訴大家,地球已危在旦夕,希望大家醒覺,扭轉局面。但太多不同議題,不斷重複,會不會反而令大家麻木不仁呢?

紀錄片
其實紀錄片也不一定要刻意製造一些震撼或批判的,如果事情本身具有足夠的資訊或重要性,如實反映已經是最好的安排。

紀念即遺忘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