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在剛強的反面,見證時代的孤獨與連帶:川本三郎談書、生命與創作
當《我愛過的那個時代》作者、現年78歲的川本,身穿米色西裝外套緩步走進座談會場時,現場雲集的藝文人士無不眼神發亮。本活動口譯者是太台本屋的黃碧君,由擔綱主持的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梁心愉,引介川本身為藝文評論者的職業生涯及在台出版的代表作,川本則藉此機會回顧東京生活、與妻子的旅行及飲食回憶,以及311災變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種種。有溫馨有歡笑,有傷感也有知性的評論。

MeToo运动如何跟“文革”划清界限?
...
中国Me Too一周年:历程、成绩与限制
黄雪琴:我回访了18位2018年在中国卷起#ME TOO风暴的举报者,试图了解这场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她们遭遇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受到了什么限制。2018年1月1日,北航博士毕业生罗茜茜在微博上用红色的#Me Too做封面,实名发文举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小武十几年持续性骚扰女学生。#Me...
#話題matters :將滿週年的 MeToo 運動改變了什麼?
MeToo 運動自去年10月在美國興起後將滿一年,如今又一次走到關鍵的歷史時刻。在美國,加州心理學教授福特(Christine Blasey Ford)出席國會參議院聽證會,為指控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而作證,使得卡瓦諾將面臨 FBI...
虐心兒歌
兒歌給人的概念是快樂、歡恩的,可沒有糖衣下,兒歌會變成怎樣

专访香港前职工盟总干事蒙兆达(上):五一游行是香港的集体回忆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之前,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香港都是热闹的,数千名劳工会走上街头,呼吁关注劳工议题,倡导劳工权益。2023年的五一,这座资本主义城市依旧是喧闹的:31万内地游客涌入香港;就在前一天,还有超过一千人聚集于铜锣湾,为一个本地偶像团体成员庆祝生日。劳工的声音却沉寂了。只有少数劳工组织成员在地铁站外摆设街站,还有一位艺术家穿着cosplay衣服,举着标语。

2019台北電影獎入圍紀錄片:與人及事物的核心相遇
設置在台北電影節之下的台北電影獎,一直是提攜、鼓勵台灣電影創作者的重要獎項。除了每屆都會評選出的最佳紀錄片之外,在最大獎「百萬首獎」的競爭中,紀錄片也經常掄元,曾經在2010-2014年間連續五年拿下大獎,顯現紀錄片在台灣電影創作中的豐沛活力。今年雖然因賽制改變,入圍名單從以往的10部改為5部,然而從這5部作品中,我們依然可以窺見台灣紀錄片在題材與形式上探索的企圖。

【回顧碼頭工潮十年】碼頭工友的十三個數字
趁勞動節,回顧碼頭工潮十年,香港戰後以來其中一次最大規模的罷工運動。碼頭工友輕描淡寫地,跟我數著他所認識多少個工友患癌,說起旁觀工友死去的情景。

病假期間另一件使我欣慰的事情--知道了傑斯的近況
明天是我電療療程的最後一次治療。因為接受電療而放取的病假也一個月有多。若康復進展理想的話,我在四月初便能重回工作崗位了。在這個多月的病假期間,最令我感到欣慰的,可說是得知傑斯已經離開香港,在探望正在外國留學的女兒的途中。我得知這件事,是因為聽到了《桑普頻道》的節目。
占中运动背后的香港民主政治
原文写于2014年占中运动期间,现在看来香港的结局非常悲惨。香港已经从一个自由贸易港,东方之珠,堕落成了共产党的殖民地,一个没有自由也没有民主的专制地区。香港已死。

【04】在白紙運動中上街 —— 對話女性抗議者
對許多人而言,這應該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冬季。11月24號晚,一場火災帶走了烏魯木齊吉祥苑小區十位居民(官方數字)的生命。據當晚附近居民拍攝的影片,黑煙烈火中的哀嚎聲響徹樓宇,其中有人大喊「開門」,而滅火工作長達兩個小時才完成。翌日,官方通報指出該小區屬於低風險地區,居民可自由出入。

為什麼台灣人應該關注白紙運動
在選後各黨內部尚未穩定的這段期間,剛好可以換個思維。我認為中國近日的「白紙運動」(反對動態清零政策運動)值得大家更多關注,無論你是否支持這場運動。首先,中國內部的政治與社會動盪,對台灣產生影響的機率頗高,一但出了更大的事,台灣很難獨善其身,而不了解就無法判斷應對。
驚變
能了解到球賽就是一場競技群體遊戲,那才是一個運動人心理層面最重要的因素。時鐘停了比賽完了,分牌上表現的是為勝負定義的分數,球隊各自表現得分的成績,但並不代表球隊本身的榮譽。世界盃歷史上,強如巴西也有大敗輸球的時候;日本隊也有反勝德國的一天。畢竟,球是圓的。

Life must go on…?
和抑鬱交手的經驗告訴我,抑鬱的感覺很可能冷不防地出現,我不可能叫它完全消失,那就唯有面對它。

摆脱钟摆或再次回家?拉美新一波的“粉红浪潮”
套回钟摆的类比,拉美新一波的左翼力量的确还是面对跟上一波粉红浪潮类似的结构性难题,而很可能他们还是会在几年后下台。但乐观的是这次左翼能重夺,甚至扩大力量,本身就反映了它的韧性,不然钟摆也不会自然而然的“摆”回来,如何扩大和巩固力量则是所有左翼要共同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了。

183 | 記得他們:緬甸政變中被處決的4名民主運動者
「你為什麼不告訴我們,這是最後一次見面?」

岛屿的边缘:交工乐队的系谱
这篇文章试图借助交工乐队的历史,回答一个问题:交工乐队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问题,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结构如何为交工乐队的诞生准备条件;创作者又是如何对话历史和传统,在文化生产中和大众结合起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我们都是在给后人做注脚,本文可以视作是交工乐队这本大书的小小索引,希望给华语地区的读者带来一种新的视角。

社會議題 | 應該保留還是廢除死刑
有人認為執行死刑,沒有證據可證明有效阻止罪案的發生,但如果沒有死刑的存在,會不會有些有企圖的人覺得反正殺人不會被判死,最多就是終身監禁,而無所畏懼犯案?這些都是未知數。

網路時代社會運動的意義:《憤怒與希望》書評延伸
在理想的社會運動中,每個人的感覺都是感覺,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經驗,每個人的觀點都是觀點。或許這聽起來像廢話,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很難被實現。因此,我認為社運發生的過程與目的,是讓每個人從習以為常的結構之下,嘗試找回對「權力關係」與「壓迫」的覺察,並且得以談論、介入,進而恢復被壓抑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部落格100篇特輯》:聊聊我的閱讀旅程!
從2020年8月8號起在部落格上每周一文,總算來到100篇(灑花)!想趁這個值得紀念的時間點,跟大家聊聊我的閱讀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