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
9 are following
21 articles
傅瑞德 | Fred Jame

從翻譯品質問題,順道談一下出版業的變革機會

翻譯書稿的品質問題,在出版業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原因大家其實也都知道;只是在現在的環境和產業結構下,要有突破性的改變很難。我幾年前提過一個方法,除了改變出版流程和結構之外,對於最後出版的譯稿品質或許也有幫助。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88 我是標準的假性外向者!

隨著接觸越來越頻繁,我發現社交恐懼的自體免疫力(?)逐漸練起來了,而且也覺醒了另一個能力──我在面對人群時,會自動切換成「社交模式」。

獨立書店不Do書

【書店歷史】開始在歷史上留名:從漢日對抗到遣返轉讓

你知道書店最早起源於何時嗎?台灣書店的發展,最早可回溯至早期漢人的舊書業——「書肆」,或者也有「書林」、「書鋪」、「書棚」、「書堂」、「書屋」之稱;由於文獻記載的闕漏和難以統一立名,書店歷史實難爬梳,但以「日治」為起點,兼用頒行法令、文化政策、出版紀實,「書店」一詞開始被「制度化」,我們也慢慢能探尋到一些書店的足跡。本月專題,帶你穿越時代藩籬,細探日治時期以來的台灣書店發展。

獨立書店不Do書

【折扣歷史】巧立名目:那些你想不到的折扣方式(上)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初步爬梳書價折扣的歷史,從不打折的堅持到因應節日而生且限時活動,再到長期且名義多樣的常設展,原價販售書籍似乎真的已經「回不去」了;目前書業祭出折扣活動的原因,仍是以聯合書展、週年慶或是特殊節慶為主,然而,在書業歷史上,其實曾出現不少讓人乍聽之下會眉頭深鎖或頓覺匪夷所思的名目。今天,就帶著大家來看看,「書」要怎麼在冠上監獄、量販、法拍等詞彙後,大打折扣。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65 小說家的未來

故事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必須的

末冰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從電商平台的削價競爭來看出版社與實體書店的存續危機

當數位音源取代了CD,線上串流音源網站的竄起逐漸讓實體唱片行走向夕陽;同樣地,不知尚須多少年,我們會看到電子書完全取代了紙本書籍,電子書平台取代了實體書局?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60 在自己的作品裡置入行銷

如果說,真的有看過我幾部作品的人,應該會發現一些端倪。就算是沒有兔子或貓出現的故事,裡面還是會出現一些吊飾啊或是裝潢等等的小東西,因為我就是喜歡嘛~怎麼樣,不爽別看──不不不,仔細想想還是懇請繼續看(掩面 有的時候,還會置入行銷其他出版品,但因為怕有版權爭議,所以通常不會直接寫出...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49 經典與消耗品的區別?

就算再怎麼冷門的作品,也是創作者們辛苦耕耘,且被出版社(商業)相中的作品,存在也必定有其價值。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44 成為小說家最開心的時候?

讓故事與角色們活在大家的心中這件事,應該就是身為小說家最開心的事情了吧?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42 出實體書時,通常會辦什麼活動呢?

通常小說即將出版時,我會辦贈簽名書活動。大概就是常見的分享按讚抽獎的形式,如果是系列的話就是第一冊,單冊作品就是直接送,不過後來我也有做過直接等系列做完結之後,舉辦活動並且送出簽名套書過。做活動,一方面是藉由社群的傳播,希望能增加一些網路擴散率,多少為自己的作品的曝光度增加一些貢...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41 小說家之間會有什麼樣的活動或交流?

老實說,我認識的作家裡面,大概只有一位住在屏東,而我是最南的。超級南啦!每次有什麼聚會啦~或是活動等等,地點大概有87%都在中北部,不過也有高雄的,只是沒有熟到會揪的地步。──對,我超級邊緣,地理上的Q口Q!!!不過前陣子知道有人還住在海峽對面,甚至是外島,心理上的不平衡有稍微平復一點(為什麼比這個!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30 專欄名稱的由來,為何叫作「鬼島」呢?

那位劈頭第一句話就是問:「Are you famous?(妳有名嗎?)」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28 努力向上爬的你,要無所畏懼

變成稍微有點名氣的人,這時候的雜音就變多了,所有的事情都會被放大檢視,常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正義魔人,或是喜歡在別處放冷箭的人出現。

鬱兔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25 寫作的習慣與近期專訪

現在,我是比較偏好寫單本作品以及五冊以內的長篇作品,並且同時進行。

MaryVentura

書評•評書|最危險的「經典」孕期讀本⚠️

在以「出版嚴謹」著稱的德國,一本翻譯過來的孕期「經典」讀本充斥著孕期吸菸、喝酒、去夜店跳舞等信息,沒有一字警告或腳註,是出版業和孕期書籍的雙重失敗。

書格格底

盤點5本日本編輯書,一起體驗編集者の魂!

「編輯就像捕手。不過,編輯沒有棒球選手那種豪氣,說是整理場地的人還比較貼切。」「編輯就好比沒有 道具的魔術師,要將人的思想與意識製作成商品」「編輯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所以必須隨時都在思考「讀者想知道什麼?」 熱愛編輯的編輯,無不以各式各樣的比喻來闡述自己的理念與志業。

書格格底

讀後手記|《打造暢銷書》時代氛圍的投射-下。

2003年|作者Michael Korda|商周出版 此篇延續上篇,透過1930-1999年暢銷榜觀察之書摘,其中說明了以下幾個重點: 1.現今出版業銷售制度之來由(其導致往後以書養書之現象)2.書籍分類與編務細緻分工化(書種擴增的脈絡)3.因大戰崛起的平裝書取代精裝書之歷史(原...

書格格底

讀後手記|《打造暢銷書》時代氛圍的投射—上。

2003年|作者Michael Korda|商周出版 本書原名為Making the List。看到翻譯後書名「打造」或許會誤會是一本教學工具書,事實上,整本書沒有直接提供所謂的秘方。而是透過1900-1999年的暢銷排行,以十年為單位,細緻地分析這一百年間美國的書市發生的一切。

射手媽咪婷婷

圖書出版業的悲哀之5%免稅額也要凹

原本已經很慘淡的出版業又遇上疫情擾亂真是內外交迫慘不忍睹,只好使出渾身解術降低成本。

Vanessa

感受經濟學 14|更蓬勃發展的電子書市場與挑戰

感受經濟學每週一期,不知不覺寫了超過 3 個月了欸,只要沒有靈感枯竭,都會寫下去的XD 今天聊聊電子書,最近我的閱讀力也爆棚啊,文末想邀請人加入我的家庭帳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