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
5 人追踪
5 篇文章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遇上從前的自己:辛波絲卡的〈少年〉

每一個上了年紀的人都年青過,這意味著世上總曾有一個年輕人,她跟自己既是最親近、但又總是有點陌生。假使能夠重遇過去的自己,你會對她勉勵安慰?還是罵聲連連,向她抱怨自己後來的不幸?辛波絲卡在她的詩作《少年》中,呈現出面對年少的自己時的微妙糾結。

思芦

评毛泽东诗的文学水平

毛诗从总体上看,不讲起承转合,缺乏抑扬顿挫;一泻无余,单调重复,没有余味,修辞粗糙。

書生

【完全不討喜詩評:Fricatives】"Nobody wants to listen to a spectacled boy with a Hong Kong accent",包括這首詩

性一再出現的過程,同時也意味主角學習成為外國人、去掉「過去身份」的過程;但如果說學習是為了成長,那麼主角的成長就是一再屈從的過程:You must learn to submit before you can learn ,通過不斷服從屈從,才能學習到最好的擦音(性)技巧,也才能成為真正的當地人,也因而才能被人聆聽。

fww

記住那個當下,知道你自己是誰,要做什麼 讀里爾克

019 讀詩 里爾克 〈 一九〇六年自畫像〉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德語詩人。1875年出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1926年在瑞士辭世,活了51年。早在1920年代,我們曾讀過的馮至便譯介過里爾克的詩,3、40年代開始影響了許多漢語寫作的詩人。

ㄩㄐ

為什麼我們該停止靠感覺讀詩並開始動腦?《小巷潛行計畫》之潛行守則

你可能不在乎詩。你可能只讀過國文課本的詩。你可能不小心看過晚安詩,甚至還買了一本誠品擺在門口的詩集。你可能曾經想問:詩到底是三小?然而甚至還來不及討論「詩」是什麼,我們就面臨更表面的問題——現代人(在台灣)是怎麼看詩的呢?老皮經常上場救援。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