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
35 are following
75 articles

從刪節到原汁原味──《香港簡史》中譯本的出版風波

積塵

在早前讀墨舉辦香港主題的閱讀馬拉松,才留意到原來蜂鳥再版了《香港簡史》。所以這次為大家梳理一下當年的出版風波及此書現況。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雖然是歷史書,但不會過於枯燥,作者對中英兩國於香港事務上態度及用字也算持平客觀。順道可從文字間緬懷昔日香江.......********...

1

銅鑼灣有個咖啡園

鄒頌華

本文早前載於香港地區網媒《銅鑼灣企鵝》。沒錯又是我,「銅鑼灣企鵝」的朋友。咖啡園是一條我很喜歡的散步路線之一,在疫情的三年間已走過無數次,由最初因為它的荒蕪而有點膽戰心驚,到後來連清潔步道的食環署工友也認出我來,而我也認得守住馬棚公墓的保安。本文2022年11月己完成,不過一直未有好時機刊出,直到今年的清明節,終於出版。

1

還原香港

AlvisSio

最近幾年,「香港」相當流行——與香港有關的藝文作品、商業產品,總能贏得不錯的成績;而有關香港文化、歷史的討論,更是多得令人目不暇給。如此高的討論度當然與此城上下之共同經歷緊密相連,然而,在討論一切前,我們又是否知道「香港」這符號背後,指涉的究竟是甚麼?CUP媒體出版的《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或許能為這問題提供多一個思考角度。

電影解讀 |《黑社會》黑社會也搞民主?(1)

耶律律

黑幫內部搞政治,政治核心搞黑幫,本質上是一回事。

1

回了香港一星期,感覺不再是我的地方了。

下花山人

唐代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大隱隱於市的銅鑼灣基督君王小堂

鄒頌華

本文早前載於香港地區網媒《銅鑼灣企鵝》。沒錯我就是「銅鑼灣企鵝」的其中一個朋友。許多年前發現基督君王小堂時,有點驚為天人,當時教堂四面也被高樓大廈包圍,外人難以知道銅鑼灣鬧市中竟有如此宏偉出塵的建築。小堂其實是chapel(即不是church)的意思,甚喜歡看教堂門外的告示板,許多時很有驚喜,有回看到原來天主教會也有為失婚教友舉辦類似speed dating的聚會,好有愛。

2

從相片到鏡子:「性別與空間」展覽觀後感

G點電視

從看不見到看得見,「性別與空間」展覽之用意顯然非僅限於陳述歷史,當中又流露出在那從古到今不斷變化的性別權力關係中,策展團隊的反思和展望。

【讀書】以檔案拼圖:讀《英國檔案中的香港前途問題》

默泉

1/ 據說,讀歷史的適當距離是三十年,因為這是很多國家檔案的解密期限。2010年英國政府修改法例,將政府檔案解封期由三十年減至二十年,這本是好事,但遺憾的是關於香港問題的檔案,很多仍要等到2049年才解密。換言之,讀香港回歸前史的最佳距離是六十年左右。

2

257 | 《記香港:陳慧》時代的說書人:說香港是福地,未免太輕佻

世界走走 seh seh

「作為主體的香港一直都在,但每個人走,都會帶走屬於自己的一些。」

1

憂鬱之島

蒟蒻魚

每代自有每代的宿命與哀愁

3

銅鑼灣有廢村,還有三條那麼多

鄒頌華

為香港網上地區報《銅鑼灣企鵝》撰寫這篇文章有很多樂趣,一來可重遊一些之前已去過的廢村,二來得到邢福增教授賜其關於香港基督教村研究的絕版作品作參考資料,不勝感激。本來想把馬山村旁的芽菜坑村也寫進去,唯芽菜坑較靠近北角,已不算銅鑼灣範圍,故作罷。

1

【歷史解讀】現在的香港已容不下的玩味

熊太先森|NFT 社群研究

懷念女皇,願安息。本熊很少寫關於英國皇室的文章,但還是曾經寫過有一點關係的短文,分享給大家,女皇登基四十周年時的英女皇。

參觀皇者仁風校史館 記香港首間官校皇仁書院

鄒頌華

在今年7月時,因要為香港一份網上地區報《銅鑼灣企鵝》寫一些銅鑼灣地標而參觀了皇仁書院的校史館。這家博物館我幾年前去過一次,當時正值皇仁的開放日;今次更有老師和榮譽館長的講解,知道很多小故事。再翻看校友黃振威的著作《番書與黃龍》,更對於香港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影響非常感興趣。博物館雖小,卻反映了香港百多年的教育和社會變遷。尤喜歡皇仁名稱和校徽的轉變,相當有趣。

1

【隨筆·誰筆···】你會選擇哪種漢字?

林一弘

中國的漢字分爲繁體和簡體兩種常見的格式,但是在大陸和港澳臺地區,使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那究竟是什麽因素導致了彼此的使用習慣發生如此大的差異,在我看來,政治和文化的底蘊,是造就這種情況發生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香港地遊蹤 - 離鄉別井的太空人基地

TC's Choice

離鄉別井的太空人基地

死場不死 皇都戲院商場

鄒頌華

這是我其中一部胎死腹中的作品。早在香港的傳媒廣泛報導死場(門庭冷落的商場)之前,其實我和幾位朋友在2020年底時已寫好一部關於北角區死場的書,並取得某個撥款,準備赴印於2021年3月出版。可惜因為一些很荒謬的原因最後難產而死。制度的崩潰不只是影響政治經濟民生,連文化歷史的紀錄也無一倖免。大概,他們就是不想你留有任何紀錄。實在不想自己的心血就這樣淹沒在一埋檔案中,現分批上載,立此存照。

1

銅鑼灣的善樂施大廈 記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巴斯人

鄒頌華

這是一篇在2022年6月時為香港一份網上地區報《銅鑼灣企鵝》所寫的文章 ,是關於銅鑼灣禮頓道上一棟地標善樂施大廈。其實很多資料都是來自施其樂牧師(Carl Smith)早期的香港研究,以及一家位於印度的瑣羅亞斯德教出版社為該社群出版的雜誌《Parsiana》的資料。這個宗教的信徒比許多華裔港人更早視香港為家,完全打破華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偏見。

4

新界之界

洗漱錄

糾纏於各種時空與權力之間,新界更像是一種混合產物,一個來自過去的現代進行式。

香港關鍵字 03 @獅鬥:觀塘

一人一筆|OneManOneStroke

黑白灰紙皮石牆,牆上的「觀塘」兩個大字,來過香港的你或會覺得似曾相識。瞥見一看,彷彿以為回到香港地鐵車站。台北港式酒吧店主伍號把他記憶中的觀塘,從香港搬到台灣。「觀塘」是在桃園嗎?不,它在香港!相比起油尖旺、中環的街角,觀塘的味道來得更加市井。

香港關鍵字02 @獅鬥:《飲食男女》

一人一筆|OneManOneStroke

對於一家食店而言,菜單定必是讓客人認識這家店的其中一項重要物品。獅鬥菜單便是仿香港壹傳媒旗下雜誌《飲食男女》及《壹週刊》而設計的。是的。《飲食男女》不只是台灣著名導演李安於1994年的電影作品,更是一本已消失於香港且充滿庶民味道的雜誌。壹傳媒旗下雜誌《飲食男女》(1997-2021)以飲食、旅遊、環保等主要題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