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愈多、菌愈多?從地理學數據估算澳門人口密度與區域感染風險
回到澳門的情況,假若在日常活動重開之後,哪些區域存在著更高的疫情爆發風險呢?人口較密集的區域,是否具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與台灣的未來想像
想移民台灣的港澳人士必須了解...

網格化管控?封城?婚宴群組?澳門疫下謠言的起源、傳播與結果
從6月中新一輪澳門疫情開始,我開始收集網絡上各種疫情謠言。幾天後,發覺這事幾乎不可能...

在城牆傾倒之後:遺跡與保育的政治與張力
最近一個月的澳門可謂禍不單行:除了疫情爆發的陰霾外,本地歷史遺跡亦出現了一起可謂災難性的事故...

澳門建制派議員專訪:「馮大炮」馮志強真心話
「大砲」開火,非同小可!

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外部勢力」與中國政府的語言藝術
是的,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在現實中是一個相對的問題...

請回答2017,重探那場傷亡慘重的澳門颶風:這些研究結論你認同嗎?
每次大雨或颱風來襲,我都條件反射地詢問開店朋友,是否需要幫忙搬出厚重防水閘...

澳門交通規劃缺乏的思考: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的一點啓示|投稿 #04
一般想到「交通規劃」四字,很自然只會聯想到車輛行進...但「人」本身也是交通系統當中的一部分...

選舉結果真的與疫情和民情有關?簡評《澳門研究》第101期的定量選舉研究
可以先對《投票習慣、選舉競爭與投票率》一文作出基本評價:不合格

烏俄戰爭真的會被學校禁止討論嗎?|投稿 #03
這究竟是真有其事,還是杞人憂天?

樹並不只是樹:澳門遺產的意義是如何被想像的
城市開發與遺產保育之間的張力,在澳門早已稱不上是新鮮事

寫了100篇科普文章後,來說說何為好的學術研究(上)?簡評《澳門研究》第101期
過去一年,基於學術科普的目的,我們介紹了不少學術研究,卻從未討論過什麼是「好的學術研究」,這次意外到來的點評要求,正好提了一次機會…

中國為何提出大灣區概念?「宏觀空間調控論」的解釋|投稿 #02
從城市區域管治的視角來看,大灣區概念的提出是中國在國家層面精心策劃下所建立的管治機制。

研究中國變得越來越危險?學者們如此是說
一篇2020年發表於《中國季刊》的文章,就嘗試通過對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進行調查,回答這一問題

中國80、90後世代如何看澳門? 來自後毛(澤東)世代背包客的觀點
很難想像一個關於海灘如何運用的問題,也能拆射出世代觀點與特徵

中國80、90後世代如何看澳門? 來自後毛(澤東)世代背包客的觀點
很難想像一個關於海灘如何運用的問題,也能拆射出世代觀點與特徵

「訴求更多的新聞自由,並非要回到過去」:雞精式回顧澳門百年新聞自由史
今天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澳門有新聞自由嗎?

澳門的《人才引進制度》有什麼問題?(下):人才引進不止是人才的問題
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在《澳門的人才引進政策有什麼問題》上篇和中篇中,我已經分別討論了澳門現行技術移民政策和人才引進政策的政策文本各自存在什麼問題。在下篇中,我則嘗試跳出澳門,看看中國的情況,帶出一個更宏觀的問題─光有人才引進政策,可能還不足夠吸引人才到來。

社團背後的家族政治:澳門三大家族的崛起與「雙邊策略」
俗語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新政權上台的首件事,通常是清算前朝大臣與貴族...不過任何事都有例外。

澳門的《人才引進制度》有什麼問題(中)?來自英國與新加坡的經驗
上篇我提到《人才引進制度》諮詢文本對現行技術移民制度主要作了兩點改進,那麼根據諮詢文本的思路,能解決現行制度的固有問題嗎?老實說,我本人抱有很大的疑問。

以公民教育之命?港澳國民與公民教育的變遷與差異
近年港澳網民流傳著一張經典截圖,一名操標準普通話的澳門小學生受訪表示,自己因為與「習爺爺」握手而寒氣全消,因為「溫暖一下子傳到我的全身」。網民笑稱這是一種誇張的愛國表現。但也可說,這是良好國民教育的典範。

都是太小惹的禍:為何說澳門的小不利其民主發展?
坊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即澳門太濃厚的「人情味」剛好不利其民主發展,因為沒有秘密能在此躲藏。換個說法,就是你做了執政者不喜歡的「壞事」,很快就會被知道。難道體積太小真的是民主原罪?

澳門用科學「逼針」,真的大丈夫?
自9月開始,澳門政府接連發佈新的新冠疫苗接種政策...雖然當局一再否認,但接連出台的政策,讓市民不禁懷疑政府是否要強行「逼針」?

澳門立法會選舉結果告訴我們什麼?
在過去不久的9月,澳門完成了回歸後最低投票率的立法會選舉,有網民留下諸如「不如連立法會選舉也取消?」、「不打算去投票」之類的留言…但如果議會和選舉都不是「真」的,為什麼還要搞?

當我們在說澳門社團文化(四):其實不是澳門獨有,「法團主義」的前世今生
「法團主義」作為政治學一個重要概念,被部分學者視為與自由多元主義、馬克思主義同樣重要的「第三條道路」...在大中華區,我們也常常能在某些制度中見到法團主義思想的影響...

澳門疫情關鍵詞(六):基於種族的防疫歧視?來自新加坡的啟示
澳門政府最近以國籍與行為模式,強制要求越南和尼泊爾籍外僱短時間內多次核酸檢測,是否存在歧視?新加坡的例子可供參考。

澳門元祖級政治惡搞媒體停止運作,《愛瞞日報》對澳門社會有何意義?
擁有十多萬追蹤的親民主派社交媒體《愛瞞日報》宣佈停運。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裏,「愛瞞」一直積極參與到澳門的公共討論和社會運動之中,它的突然停運,不單令人感到錯愕,同時還可能對澳門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聽說澳門年年有錢派,但這就是好的治理嗎?(上)
由此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澳門以外地方的人看到是一個他們「想像」出來的,而非真實的澳門。例如我就分別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聽到當地人羨慕地表示─澳門多好呀,政府年年派錢

「我的菲傭笨死了!」:研究告訴你為何澳門僱主總是不滿外籍家傭
某天中午走進茶餐廳,旁邊某菲律賓籍家傭正在餵僱主小孩吃午飯,但盯著手機的小孩死活不吃。聽到店家在旁與侍應用粵語說:「又是手機兒童,她們(菲傭)都這樣照顧。」

這個國家的外僱政策竟然與澳門如此相似?潛入官方的政策邏輯
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外僱」作為一種把人們進行分類的法律範疇,定義了誰能夠進入某地工作及生活的資格。那麼「誰進得來」是如何被決定的?
